意见反馈
二维码
返回顶部
当年轻人的风向标里吹起一阵“茶香”
即使是在如今咖啡店、奶茶店遍地的当下,茶室依旧有着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它总能以一种灵活的适应力,紧跟在社会变化的浪潮当中。

如果要在中国人身上找一种共同的气息,那多半是一缕幽幽的茶香。早在一千多年前,我们就无茶不欢了,由那片树叶缓缓飘落在神农氏的一瓯沸水中算起,茶在漫长的时光里,在世世代代的记忆中,有一条清晰可循的脉络。

图片来源于 Unsplash

有什么事纠着想不开的,约上三两好友上茶室,喝口茶叹叹人生,生活中那些挠你烦你的,都是芝麻瓜子多大点事儿。

即使是在如今咖啡店、奶茶店遍地的当下,茶室依旧有着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它总能以一种灵活的适应力,紧跟在社会变化的浪潮当中。于是,新时代的茶室便以空间作为支点,打造了属于新时代的茶文化。

© 北京璞舍茶室/介介工作室

中国·上海【林间茶室】

--

设计团队:空间里建筑设计事务所

建筑面积: 36㎡

这间茶室位于一处花园的小角落,神奇的是,它有一半面积都位于地下,檐口的高度仅有1.5米。弧形屋面由高至低滑落,草自然地生长在覆土的屋面上,看起来十分不起眼。

从茶室的后侧进入室内,弯曲下垂的天花面像个半圆的墙体倒扣在上面,增强了空间的进深感,让进入茶室的人不自觉将视线焦点指向正面的长窗。

桌面和室外地面处于同一水平高度,坐在窗前向外看去,树木显得更挺拔,庭院看上去更大了,用设计师的话来说,这就是“猫咪的角度”。

浙江·杭州【查小文茶客厅】

--

设计团队:AIR Architects

建筑面积: 100㎡

查小文茶客厅的主理人查文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杭州人,四岁开始喝茶,茶是她生活中最熟悉和亲密的朋友。在个人工作室运营多年之后,查文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与好友一起这家理想中的饮茶体验空间。

茶室的白天模式&夜晚模式

店铺门头使用了两片半透明的透光材质,白天显现纯白色,黄昏时暖色的室内灯光渐渐溢出,白色转为透明,为古城小巷增添一份烟火气。

茶室一层空间

店铺主体是木质与混凝土混合的结构,分为上下两层:一层是一个拥有大片曲面落地窗的饮茶体验空间,提供茶叶品尝,同时具有展示售卖茶叶和茶具的功能。

二层由两个私人茶室组成,大一点的榻榻米茶室用作小型聚会,需提前预约,小一点的只供内部使用。

浙江·嘉兴【银杏林茶室】

--

设计团队:MADAM & 禾下建筑社

建筑面积: 300㎡

秋天少不了的元素,就是金灿灿的黄叶,银杏则是每年必看的美景,而在嘉兴郊外的银杏天鹅湖就藏着这样一家能近距离看银杏木屋茶室。

设计师将茶室的内部空间创造出很多氛围不同、尺度宜人的小空间,每一个小空间都被银杏环绕。无框的玻璃幕墙让建筑的边界消失了,视线从室内延伸进了树林。

三层高低落错的平台也给人不同层次的身心体验,越往上越有趣。最好的景色在三层的平台,只有充满好奇的孩子才能穿过网才能爬上去。

湖北·宜昌【崖顶茶吧】

--

设计团队:三文建筑

建筑面积: 120㎡

崖顶茶吧的选址是一处位于山坡上兵工厂遗址,陡峭的悬崖是山体常年被河水侵蚀形成的喀斯特地貌,平静的湖水、分明的石崖、山顶的植被组合在一起,在视觉上极具冲击力。

夜晚的茶室各个角落

由于茶室的体量不大,设计师从最简单的长方体出发,长方体长边垂直于悬崖边缘,整体向悬崖外挑出约3米,方体底部由钢柱支撑架空,形成了悬浮于悬崖之上的视觉效果。建筑照明以内透光为主,仅在铝板穿孔部分后设置有光源,在夜晚形成独特的图案。

© 茶室室内空间

设计团队认为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建筑室内空间应该是平静且简约的,不应该因为过于繁复影响人们观赏窗外的自然美景,所以室内采用了白色和木色作为主基调,墙面和顶面均为简单的白色,地面面采用浅木色地板,舒适且温馨。阳光透过巨大的玻璃幕墙洒下,将美景引入到室内空间。

空间内的家具也选择了相对舒适的布艺沙发和单人座椅,辅以少量的重点照明,烘托了空间的清新宁静的休闲氛围。

浙江·湖州【冥想守望塔】

--

设计团队:跳房子建筑工作室

建筑面积: 12㎡

这间茶室的总体是由4栋普通的双坡单层库房改造而成,除了房子还有一方池塘和一块硬地院子,与其说这是一间茶室,不如说是一个艺术家社区的一角。

茶室内部空间

这间茶室藏着主人的一个小小心愿,他希望未来在这里邀请他的艺术家朋友们不定期地住在这里中,感受自然、认识自然、潜心创作,远离城市的喧嚣。小塔既可以作为艺术家们创作的一处精神空间,也可以作为一间特殊的客房。

小塔用看似无序实际逻辑清晰的斜撑木构系统将小屋托起架空至6米以上,为这处隐藏在竹林中的小社区提供一处高出竹林的视野。观赏者经过两道爬梯进入小塔,随处都可以感受到田园的风穿过,舒适且让人有避世之感。

中国·台湾【兆兆茶苑】

--

设计团队:Oar Design studio

建筑面积: 132 ㎡

兆兆茶苑的店主出生于传统茶行家庭,父亲是经验丰富的烘茶师,因此从小浸淫于台湾茶工作中,至今累积了30余年经验。业主一直希望给对茶文化有兴趣的人可以自在品茗的想法,因此萌发了开设一处茶空间。

一层的烘茶空间及茶席院子

设计团队提出了将烘茶空间设计在一楼,让来客在街上行经时便能闻到淡淡茶香,入门后亲眼见到师傅焙茶与制茶的过程,烘茶时满室茶香与炭焙味,并在烘茶区旁设置了茶席,并将原本封闭的后院打开,前后院均植树绿化。

踩着旋转楼梯迈上二楼,左侧为日式榻榻米座位区,窗外的植栽让人仿佛置身茶园般,坐拥惬意的自然景色。

二层右侧及中间卡座区域

另一侧则摆着欧洲老件家具,整个空间中,有日式、欧式、闽南式元素,摆在一起却不突兀,店主不特别为店装定义风格,为的是让人们可以随着心情挑选喜欢的座位,静心品尝眼前的那杯茶。

过多的材料与装饰反而会干扰空间的视觉与质感,模糊空间本质,在与店主沟通后,设计团队最终以“陋室”为整体氛围与质感的主题,体现“品茶,不拘泥形式,心静即可”的概念,将所有的材料以不刻意雕琢的状态下呈现,选用在地容易取得、亲民、自然的材料来表现空间,非常有新意。

喝茶,在这个年代越来越有意思了起来。不同的人带着不同的理念,在不同的地儿,做出来的茶便也全然不同。自从重庆成都火了以后,也让更多的重庆茶馆,成都茶馆成了很多人慕名打卡的网红景点。

© 图片来源于Pexels

其实我们也无需担心茶室会不会被新时代淘汰,它的生命力,可比我们强多了。水活了,茶活了,生活才能活。

而茶室嘛,就慢悠悠地,给人们风尘仆仆的忙碌当中,留下一个能让你活色生香的场地,这比什么都来得重要。

评论
相关文章
成都东部新区知也 · 图书馆 现代主义的人文情怀
  • 3小时前
  • 作者: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
  • 1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