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1月11日下午,「inD广州艺术书展2024」在广州未来社正式开幕。书展由ifaner爱范儿、全球知识雷锋及InkyPixel脏像素联合主办,试图在后数字时代下重新强调“纸媒”的文化重要性。
本届书展,现场划分5大板块,共有110组个人/团体艺术创作单位参展,类型涉及绘画、平面设计/产品设计/建筑及室内设计、摄影/影像/音像、文学/社科/戏剧、独立出版杂志/期刊、印刷工作室、字体厂牌以及书店等。同时,9个特邀展陈单位、6个独立策展单元、14个合作品牌,以及14个工作坊体验、16场讲座以及1场演讲马拉松也将贯穿在为期4天的书展日程中,更进一步拓展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交流与链接之可能性。
作为开放共创的平台,inD艺术书展,围绕“纸艺、知义、质疑、致议、之一”五大理念,以“纸媒”为核心而践行。据了解,今年书展的主题定为「inD制宜」,希望能让所有创作者都可以跳脱出原本熟悉的领域和媒介,结合当下所处的时代特性和环境,进入纸媒的语境中,通过文本空间来构建跨文化和跨媒介的多元交流场景,共同探索新的创作可能性。
开展首日,不少实验性的创作品悉数亮相,创作者借由独特而自主的想象、思考、表达和创造、与观众进行平等而深入交流。在现场,不难感受到,inD所期许表达的在创作态度之外的,对生活方式的呈现,鼓励书展的参与者们积极探索生活的各个面向,保持好奇心、挑战和扩展现有边界,并以独特的方式解释和表达对这个世界的认知。
而这一愿景,与当下颇受关注的SDGs(可持续发展目标)不谋而合。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在环境及基本生活需求之外,知识的平权、性别的平等、文化科技的创新、社区营造的永续等等,同样是需要被提上日程的议题。
-
“更好读的经济学”图书展, 由《天鹅学报》编辑团队策划。学报由中山大学岭南学院鲁晓东教授发起,每期聚焦一个经济学话题,由师生联合完成原创内容的撰写、编辑、设计及出版,试图通过更年轻化的视觉传达、更易懂的文字表达,在大众范围内推动经济学理论,实现经济学学术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并在这个网络时代还原传统纸质阅读的内在意义。
-
赣语通讯社(GNA),关注小众方言片区的存续与发展,作为一个实验性的语言社区项目,通过文字及声音两种形态 - 实体刊物(贛語通訊社)和线上播客(東扯西掖),试图在线上、线下搭建一个拥有创造能力的赣语互助社区。
-
皮村工友文学小组,成立于2014年、曾在2017年因《我是范雨素》一文受到主流舆论的广泛关注。北大文学博士张慧瑜及志愿者团队,每周末固定为工友开设2小时的文学课,激励工友自发进行文学学习与创作。这些“新工人”的文字里,反映着快速流动的城市化进程下,劳动者的真实日常经历以及在其视角中对农村风土人情的回望。
-
“女书是天上流泪的星星”语言文字展,由泉州的女书保护性研究团体“谁动了我的女书”发起,主题来自女书传承人陈艳新外婆的一句话。女书是一种由女性创造、在女性中使用和传袭的特殊文字,曾长期流传于湖南永州江永县,并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团体主理人陈雨露以此为主题,在女书发源地进行了长期田野调查,以此为基础,创作近二十幅作品及一部纪录片(节选),展现出作者多年来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探索与传承的人生轨迹。同时,陈雨露在现场试图借由女书书写体验、艺术创作喷画等媒介,让女书重新重新走入大众视野。
-
“十位女性艺术家书”创作者作品展,由上海的香蕉鱼书店发起、余少龑艺术工作室担任策展。展览呈现随圆SUIYUAN、王卓尔、兔子狗Rabbit Dog、Stella.ZY圆周不率、斜切MesCut、ciocco、南岛的葵Southisland、陈林mumucl、郭逸然、张书凝chancening这10位中国女性艺术家的作品。她们对书的想象、形态、印刷、折叠、装帧等,都有着独特的理解及鲜明的代表性。而在探究美学价值的同时,也试图同步探讨“艺术家书”这一载体、对女性创作者所具有的天然友好和平等价值。
-
“AI设计与机器人”科技作品展,呈现“「百塔万象·空间操作」设计课题展”及“「万磅one Pump」智能机器人展”两个部分。「百塔万象·空间操作」,由北京建筑大学教授李煜 、课题负责人黄庭晚联合策划。以我国历代古塔建筑空间要素为母体,在特定范围内展开空间再组织、形态再创造。通过高度凝练的抽象空间,表达传统建筑文化塑造的形态美学。「万磅one Pump」融合AI智能、建筑空间智能与具身机器人技术,为医疗、消防等专业领域,以及教育、艺术等文化领域制造,带来创造性的机器人设计。
-
“未来社区营造”未来社x央美x广美联合设计课题展,由中央美术学院和广州美术学院两个设计团队组成的研究课题组从未来社及周边社区的未来社区营造出发,通过如何利用服务设计思维,以“复杂利益相关者”为中心,通过一系列事件、活动的策划和设计,以及相关空间与设施的改造或增设,赋能社区营造和街区更新,是本课题的核心目标。
广美课题组通过实地走察、用户访谈、头脑风暴、专题讨论等方式,将有可能发生在未来社的“事”作为设计对象,借助用户画像、价值主张画布、服务系统、用户体验地图、顾客旅程图等可视化工具,呈现了一系列有趣的“行动方案”,具体包括:“河”我一起探险吧!、小小学效应、麻宝巡游、废物的春天、城市尾巴、未来社新花市。
央美课题组的城市设计立足点起始于林和街道中的地标式文化建筑“未来社”,意图与未来社共同为周边社区居民以及街道空间持续进行创造性的更新改造,共同打造全国在央企-商圈-街道联动的城市命题上的标杆性案例,挖掘一种可以持续发展、甚至可以复制的城市更新方法与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