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料之外的重大事件、连绵不断的社会危机,致使全球的不确定性持续存在。脱离“玫瑰色滤镜”,真实的世界隐藏着多少种波动和变化的可能?在新挑战层出不穷的当下,设计在其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未来将如何成为促动变革发生的催化剂?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无处不在的时代,具备策略性的设计思维如何助力人类社会,在纷繁多变中找到向上、向美及持续向善的路径?
3月28-30日,“2023中国商业空间设计「新潮」大会”圆满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家博会(广州)联合战略合作媒体-《第一财经》YiMagazine、以及设计新媒体-灵感家,共同发起,旨在以设计为介入窗口,捕捉消费扩容提质的当下所生成的个性化、多样化、高品质消费需求,并将其转化为实体空间的丰富场景,为办公及商业空间设计带来更多可能性和形象力!
秦振晖先生作主题演讲分享
Gensler副总裁、上海工作室总监秦振晖先生,在3月28日主旨论坛现场,便以《Gensler设计趋势展望2023》为主题,发表演讲,分享Gensler基于多年行业观察及全球化实践而生成的未来趋势研究报告,多维度解构设计将如何改善人们的生活体验、重塑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景及应对关键性挑战。
以下,为现场演讲实录:
加入Gensler十二年以来,本人相信通过设计的力量、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而这成为自己与团队的共识与愿景。
依托广泛的设计领域、庞大的业务体量及遍布全球的项目实践,作为一个全球性的建筑事务所,Gensler致力于重塑跨行业的人文体验、改变城市风貌。而事务所基于全球化视野、涵盖29个专业细分领域的洞察与分析,提出了关于2023年的设计趋势展望。
十大关键趋势
解构未来城市新风貌
面对全球经济动荡的大环境,Gensler凭借丰富的经验及深入的研究,期待继续为我们客户提供更明朗的长期战略洞察方案,以及生活在城市中的每一个人创造更加理想的体验。
在今年的趋势展望中,Gensler汇总来自消费品、能源、媒体、零售、航空、关键设施、金融服务、综合体与购物中心、科研等29个不同领域的研究,形成“重塑未来城市的十大关键趋势”:
重塑人文体验
后疫情时代下,面对面的接触及线下人文体验,成为人们愈发关注的焦点。
平衡工作与生活
重新激活工作与生活间的链接,提供富有活力的办公场所、可负担的住房选择以及安全无障碍的通勤方式等推动城市的繁荣发展。
城市更新
城市化进程到当下,房地产的改造与更新成为全球性话题。利用适应性策略,活化闲置的老旧房产,有望实现城市的再生。
可负担住房
社区重建及CBD再设计的过程,也期待能为整个社会带来更多公平性、包容性及建筑使用的有效性。
减少碳排放
作为建筑行业转型的一大关键点,未来也将看到更多针对可持续设计及施工策略的方案出现。
出行方式
新能源及自动驾驶将深刻影响未来人们的出行,从而改变原有的城市格局,出现越来越多混合用途的新社区。
公平性设计
创造更积极的社会影响,要求着设计者们更多地关注消除日益严重的不平等现象、人口老龄化问题以及增强社区参与等。
智慧场所
随着人工智能、5G网络等的普及,场所的智慧化为用户创造更多优质体验的同时,也为开放商打造更美好的空间提供数据支撑及洞察建议。
追求优质体验
办公及商业地产开发商将持续升级空间的高品质、强体验,为其在黄金地段的物业提供更具优势的竞争力。
打造目的地式办公场所
持续转型的办公空间,未来将成为丰富的、多元的、舒适的空间场域,成为员工高效完成工作及实现有效沟通联结的空间。
城市设施的未来设计
更有活力、更便捷、更复合
从城市设计的角度看来,整体的设计须为不同收入水平、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教育背景的人群,提供一个具有选项的社区,这是非常重要的。例如,老旧工厂的改造,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原来位于市中心的老建筑逐渐失去活力,如何将它们进行改造,能否借由改造为整个社区重新注入新的商业生命,这是我们需要关注的课题。
航空枢纽,不仅仅定位是“交通中转站”,而更多地被改造成为“目的地”本身。基于商旅客户与度假客户的不同需求,“优选机场”能够更好地满足各类旅客的需要,提供更具吸引力的航空旅行体验,从而吸引更广泛的旅客群体、创造更大收益。同时,整合高铁、地铁、机场的大型区域化交通枢纽,如上海虹桥,也将更为流行。
随着越来越多新一代年轻人加入高等学府,他们对整个学习环境也提出了更多的需求,而这也深刻地影响着未来教育建筑的设计。一方面,对其而言,校园的功能将超越学习本身,还需提供交流沟通等社交功能,为学生们创造更多不同的体验;另一方面,“网课”的被动流行以及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的普及,混合教学模式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将成为常态。
健康领域的未来设计
更有保障、更平等、更全面
医疗保健的相关设计,正从医疗机构本身拓展到其上下游。服务体系的重构,有望解决类似保障性住房需求和食品安全危机等社会问题;同时,人工智能如大数据分析等服务,逐渐推广应用,为换则提供个性化体验的同时,也助力诊所提供更高效优质的服务。这种患者、医疗服务商参与设计及实施的数字解决方案,将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健康公平差距。
消除老年歧视,是康养领域近期的热点,年轻歧视的降低也由于改善人群的健康状况,推动全球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为银发人群提供多元化、有针对性的服务,能创造数万亿美元的商业机会;另一方面,将空置楼宇如办公空间改造为养老设施,将有效盘活城市的不良资产。
健康服务板块,情绪健康和心理健康越来越被关注。空气质量、灯光照明、噪音控制、饮水质量等与健康息息相关的指标以及WELL认证等,成为员工们的关注点。促进身心健康及大力支持员工成长的办公空间,也将成为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关键。
生活方式的未来设计
更有共鸣、更繁荣、更智能
零售业“举步维艰”,实则也是步入从单纯地售卖货物到提供一系列全方位体验的转型“阵痛期”。实体商业须理解,消费者始终寻求面对面的交流。为更好地获客及增强忠诚度,零售商可考虑将门店打造为社交和社区活动的中心,为消费者提供更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创造更丰富的活动体验如工作坊、讲座等等,打破常规、提升包容度。同时,也需关注消费者体验(CX)和员工体验(EX)等指数,以更好地营造品牌的使命感,提升认同度。
新的体育场馆,容纳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样化的体验。突破“一票一座”的传统模式,提供更多选择的座位区体验,以及赛前、赛中、赛后闲聊社交场所的提供,这系列细分服务有效提升观众的体验,也满足年轻人在观赛之外的社交和联谊需求。同时,在非赛季的日常时段,将体育场馆与商业、娱乐、文化等是业态属性相结合,有效提升空间的利用率;以及与所在社区开展合作,回馈社区以更加丰富的配套服务,也成为未来设计的一大趋势。
沉浸式的数字化体验,可为品牌带来很好的认同度、增加用户黏性。同时,用户的的数字化旅程,也成为建筑设计乃至城市规划更新的重要依傍,透过分析其行为习惯、从而生成更多的定制化设计趋势;另一方面,数字化体验也在前置,从用户触点反推其与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的融合,从而在整体结构上得到更有效地体验提升。
办公空间的未来设计
更可持续、更灵活、更包容
将现有建筑改造成为“零碳就绪”项目,成为全行业实现2030年和2050年脱碳目标的关键。相比于新建的有效控“碳”,改造老建筑实际上,更能有效降低城市“隐形碳足迹”,同时也能为业主和开放商激活不良资产,打造低碳环保、公平性、受欢迎的综合街区,创造更宝贵的机遇。
科技公司是近年来在办公领域发展比较快的一个业主领域。不少科技巨头如腾讯、阿里巴巴、蚂蚁进入、小米等的企业总部,大都以数十万平米的体量推进,某种程度上也引领着办公设计的趋势。一方面,科研技术人员为其人才基石,对空间的私密性要求更高,在开放式的大空间中增加小型高隐私度的空间,提升办公体验,也有助于创造高专注度的工作空间。另一方面,科技公司对项目的快速试错、快速迭代有着明确的需求,借助先进的办公场所分析工具和试点项目,得以更快捷地找到员工使用习惯和分析习惯,更有效地提升空间的整体接受度和使用效率。另外,通过降低隐含碳排放、实现ESG目标也是一大核心诉求,与谷歌公司的合作分析,可以发现,前期多投入10%的费用,预留足够的未来可变性和多样性,能在未来3-5年内,有效降低40%-50%的拆改量。
由于全球经济波动、地缘政治影响及其引发的对未来商业不确定性的增强,越来越多公司无法很好地对其办公空间进行预估与规划。借由模式和心态的转变,打造尽可能适合未来多变需求的空间,预留足够的灵活性、细微差异和效能,也是未来探索和尝试的新思路。同时,参与度、福祉和公平性等员工体验,也将更多地被纳入设计性能关键指标之中,当下的年轻人,其工作和生活的边界越发模糊,如何提升办公空间的体验感、共鸣、包容性和韧性,将“不得不去”转变为“一心想去”,成为未来的重要考量点。
危机与变革,无疑也是更新与再发展的契机。从过往的系列项目中总结有效的经验、从不断出现的挑战中发现新的机遇,在衰退与困境中,借由设计的系统性思维、创新性实践,将之转变为更美好的生活体验,以及更有活力的城市面貌,也是Gensler持续创新、不断迭代的内驱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