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反馈
二维码
返回顶部
香港设计中心公布2024年「 DFA 香港青年设计才俊奖」
香港设计中心隆重宣布2024年「DFA 香港青年设计才俊奖」得奖名单,经由一众专业评审挑选, 17位香港的优秀青年设计师脱颖而出。

(2024年11月8日,香港) 香港设计中心隆重宣布2024年「DFA香港青年设计才俊奖」得奖名单,经由一众专业评审挑选,17位香港的优秀青年设计师脱颖而出。当中13位得奖者将获得财政赞助,前往港外地区进修或工作,拓展视野,为本地创意产业带来崭新的设计思维。「DFA香港青年设计才俊奖」为DFA设计奖的六大奖项之一,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创产业发展处为主要赞助机构,另外的赞助机构还有香港知专设计学院和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


2024 年「DFA香港青年设计才俊奖」得奖者同样来自多个设计领域,展现了他们卓越的技术专长、创新精神以及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注。这些青年设计才俊涵盖了不同的设计领域:传讯设计师透过视觉创意作品宣扬本地文化;环境设计师则在美学与实用性之间取得平衡;服饰设计师展示当代社会价值和青年文化之间的联系与关系;而产品及工业设计师则专注于以人为本的设计及设计材料的优化。这些设计师运用独具匠心的创作方法,展示他们在可持续性、文化认同和社会凝聚力等方面的创意。他们的创意表现为评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展现了对香港设计行业带来变革的决心。


香港设计中心主席严志明教授表示:「年轻设计师是创意产业的核心,他们将不断为设计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与创新。『DFA香港青年设计才俊奖』旨在表彰并培育这些年轻有为的设计新星,为他们提供与全球设计行业交流的机会。我们相信,他们在海外的经历将有助于提升创意视野,并通过他们建立的人脉网络及远见卓识为香港设计产业带来长远得益。」


颁奖典礼将于2024年12月6日举行,届时各得奖者将于现场获颁殊荣。通过DFA香港青年设计才俊奖,香港设计中心重申了对培育新一代设计人才的承诺,并致力推动香港成为充满活力的国际设计枢纽。



「DFA香港青年设计才俊奖」自 2005年设立,旨在培育及支持香港新晋设计人才,推动本地创意产业发展。奖项自成立至今已赞助超过140名获奖时介乎18至35岁的香港年轻设计师或毕业生,得奖者可获得最高达50万港元的财政赞助前往港外知名设计公司工作6至12个月,或在港外知名院校进修6至18个月。


何静琳

在职设计师

传讯设计


何静琳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设计师,拥有超过十年参与本地和国际品牌项目的经验。她的作品深受香港文化的启发,秉持功能与情感相结合的设计理念进行创新设计。作为一名对香港本土文化深感兴趣的双语设计师,她的作品经常融入文化的实验元素,包括中文字体设计和文化符号的应用。


 


杰出作品:

KINFood Halls (2022)– 何静琳为香港首家可持续餐饮服务品牌 KIN开发了一套图形语言和视觉识别系统。该系统基于 KIN标志中的模块化条纹设计,在包装、指示牌和电子平台上营造出强烈的视觉冲击。这套设计既体现了 KIN精心策划的多元化菜单,也彰显了推广可持续饮食的使命,将中文排版设计与现代动感美学巧妙融合。


郭家乐

在职设计师

传讯设计


郭家乐毕业于香港浸会大学视觉艺术学院,专业于平面设计、字体设计、动态图形及展览设计。2019年,他与合伙人共同创立了StudioMARY,提供全面的设计与展览服务。他的作品获得国际认可,荣获包括D&AD、博洛尼亚拉加兹奖、金点设计奖及香港设计师协会全球设计奖等殊荣。


 


杰出作品:

SomeShreds: Happening at the Edge (2023) –这场于雅典举办的当代艺术展览,由香港艺术家和策展人呈现,探讨两座城市的建筑遗产与城市文化。主要视觉主题灵感来自展览中文标题的语音学和意义,通过几何形状表达二维和三维形式之间的关系。柱状元素连接了中国和雅典建筑风格的特征,该设计成功通过文化和建筑特色展示了建筑遗产与现代城市景观的巧妙互动。


梁慧欣

在职设计师

传讯设计


梁慧欣是一位插画家和漫画家,2018年毕业于香港浸会大学视觉艺术学院。她的艺术创作包括插画、绘画、版画、漫画及小众出版物,作品以个人叙事为核心。梁慧欣认为艺术是一种捕捉转瞬即逝的时刻和记忆的仪式。她独特的风格在国际上受到广泛关注,并于2023年荣获博洛尼亚儿童书展漫画类(青少年类)特别提名。


 


杰出作品:

NIGHTNIGHT (2023)– 梁慧欣的首本漫画书讲述了一场寻找美丽风景的旅程。漫画以铅笔绘制,辅以黄色和蓝色的点缀。该书采用油印技术在新闻纸上印制,保留了铅笔画的质感,让读者感受如同原画般的视觉体验。该项目入围D&AD图书设计奖,并获得博洛尼亚儿童书展漫画类(青少年类)特别提名。


林敏欣

在职设计师

环境设计


林敏欣出生于1991年,现为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的博士候选人,同时也是Condition_Lab的共同创办人。该工作室致力于将社企、研究与设计融为一体。林敏欣的建筑哲学基于设计应改善社会,并应用于促进社区福祉。她的设计元素展现了对文化遗产的深厚敬意以及对社区参与的高度重视。


 


杰出作品:

坪坦书屋(2021)–坪坦书屋是侗族地区于2021年建造的第二座书屋,这座小型三层木质结构建筑,占地约80平方米。书屋位于一所小学的庭院内,为当地超过400名儿童提供服务。重新诠释传统木工技术与结构,融合当代设计理念,让传统文化活现。


陈思颕

在职设计师

环境设计


陈思頴是一名香港注册建筑师(ARB,HKIA),于2019年获得荷兰台夫特理工大学的建筑学硕士学位。毕业后,她曾在荷兰的StudioOssidiana工作,参与了多个国际公共和文化项目。回港后,她加入ShadowDesign,专注于公共建筑的活化,包括中环街市及中环三号码头活化项目。


 


杰出作品:

中环三号码头活化项目(2024)– 该项目将原有的两层交通设施重新设计,改造为一个充满温暖与活力的公共空间。大量采用天然木材打造室内空间,并优化立面设计以提升乘客的旅程体验。扩大的候船大堂重新整合了零售、等候、展览和运营区域,并用天窗和窗户等周边设施紧密衔接,打造出独到的视角效果。


叶嘉祺

在职设计师

服饰设计


叶嘉祺于2015年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随后在中央圣马丁学院完成硕士学位。2021年,他创立了个人品牌Wilsonkaki,迅速引起时尚行业关注,并获得「10Asian Designers to Watch」殊荣。叶嘉祺的设计哲学强调实用创新,并因此开创了品牌标志性的磁扣裤,成为其创新精神的象征。


 


杰出作品:

Wilsonkaki系列005「CrowdedSpace」(2024)– 该系列灵感源自设计师在东京乘坐JR列车的经历,乘客在挤上车厢时习惯性地将背包放于胸前,以避免转身时碰撞他人。背包的设计原意是把原来放在手中的东西收纳在身后,双手就可以做别的事。这一系列透过「内外颠倒」的设计理念,挑战人们对于常规的认知,以解构手法带出崭新的通勤形象。


林宇喬Jeremy

在职设计师

服饰设计


林宇乔于2017年毕业于中央圣马丁学院,主修女装设计。他曾在伦敦的AitorThroup Studio和巴黎的SharonWauchob Atelier实习,对功能性服装设计和衣物结构有着浓厚兴趣。随后,他在香港理工大学获得时装及纺织设计硕士学位,并凭借其毕业作品荣获IndustryReady Award。2019年,林宇乔加入了男装品牌Nilmance,他的作品引起了《GQ》和《Dazed》等时尚媒体的广泛关注。


 


杰出作品:

秋冬24系列'看见山脉'(2024)– 该系列灵感来自意大利象征主义画家GiovanniSegantini的临终遗言,设计师以此想象他在生命最后的旅程中穿越大自然的美景。该系列结合军装与民俗服饰的元素,展现出面对自然挑战的坚韧与适应能力。


创意智优青年设计才俊特别奖

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创产业发展处赞助


叶振轩

设计毕业生
传讯设计


叶振轩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的传意设计,专精于导视系统设计,并不断进修3D建模技术,以提升设计质量。他的项目涉足多个领域,尤其在交通与公共空间的导视系统设计方面具有丰富经验,曾为香港的综合交通网络设计出一套统一的导视系统,旨在通过统一的视觉语言提升用户体验。


 


杰出作品:

香港综合交通系统的无缝乘车体验(2024)– 现有的香港交通系统由多家私人运营商运营,彼此之间缺乏信息共享与统一的体验,乘客在转乘时可能会迷失方向。该项目旨在设计出一个无缝衔接的交通系统,通过统一的品牌形象和整合的设计,为乘客提供一致且流畅的交通体验。


陈启乐

设计毕业生
环境设计


陈启乐于2024年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环境与室内设计。他曾获得2021/22年度汇丰香港奖学金以及香港特区政府外展体验奖学金。他深受巴舍拉《空间诗学》启发,专注于空间认知与叙事探索。他的作品通过将建筑概念与哲学思考相结合,挑战传统的设计范式。


 


杰出作品:

AllegoricalSpaces – Sculpting in Time (2024)– 此项目探讨了如何透过俄罗斯导演 AndreiTarkovsky的电影《Stalker》的视角,使建筑空间挑战对时间与空间的常规认知。该设计将电影叙事与香港的一个实际场地交织在一起,创造了一个富有想象力的作品,展现了作者对故事和选址空间和时间的主观感知。


池秋恒

设计毕业生

环境设计


池秋恒刚刚毕业于香港大学设计+文理学士课程,并对通过跨学科设计解决社会问题充满热情。他的项目包括与海洋生物学家和法律专家合作,强调创新解决方案。最近的作品包括伸缩式招牌,旨在保护视觉文化,以及将血液和陶土结合的陶瓷3D打印项目,用于制作自带化肥功能的花盆。


 


杰出作品:

伸缩式招牌(2024)– 香港街头巷尾曾经充满各式标牌,但由于近年的拆迁已大幅减少。该计划通过利用被归类为「小型工程」的遮阳棚,无需向屋宇署申请即可保留这些城市象征。这种方法提供了一种可持续的解决方案,在改善街道景观的同时也保留了香港传统街景。


譚智仁

设计毕业生

环境设计


谭智仁的设计理念强调创建与人类经验和文化背景共鸣的感官空间。他刚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建筑专硕士课程毕业。在Snøhetta和OMA等国际知名公司的经历激发了他对技术、材料与文化交互的兴趣,并因此被多个知名刊物报道,且被评为北美最顶尖的毕业建筑学生之一。


 


杰出作品:

共耕乌托邦(2022)– 该项目聚焦于奥克兰沿海地区的城市再生,该区域夜间因农业批发业务而繁忙,但白天则空无一人。设计将屋顶空间转化为一个共耕花园网络,分布于新旧建筑之上。使用夯土、颜料混凝土和锻钢等材料,共耕乌托邦将可持续性与创新材料相结合。项目的地表倾斜向中央的水资源储存湖,该湖将水重新分配至整个项目中。


香港知专设计学院青年设计才俊奖

由香港知专设计学院赞助


翁梓峻

设计毕业生

服饰设计


翁梓峻在2024年获得香港设计学院的时装设计高级文凭后开始了他的时尚设计之旅。他通过使用库存花边碎片和珍珠装饰重新设计了一件貂皮夹克,对可持续时尚的创造性诠释使他在2024年SustainableFur Design Competition中脱颖而出,获得冠军。翁梓峻的作品体现了他在工艺与概念表达上的技术造诣,融合了「湿毡」和「凌乱针线」等手工艺与雕塑形式。


 


杰出作品:

NothingLasts Forever (2024)– 该系列探讨了人类关系的无常性,以满天星作为象征呈现「永恒的爱不会永远永恒」的概念。系列包含四套服装,结合了「湿毡」和「凌乱针线」等传统技术,并融入雕塑形式,将工艺与概念想法相结合。设计挑战了传统时尚,用这些技术表达出情感弧线,创造了一个关于爱与失落的故事。


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青年设计才俊奖

由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赞助


郭铠欣

设计毕业生

传讯设计


郭铠欣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的传意设计,专注于出版物设计、信息设计和平面设计。她曾获得理大杰出学生奖和Graphis新人奖。其热衷于通过设计推动社会变革,她在《南华早报》的工作经验和国际实习的经历进一步强化了她利用设计促进社会进步的愿景。


 


杰出作品:

TOSAVE,SAVING,SAVED(2023)– 该项目批判了现代注意力经济与信息过载现象。项目包括一个网站插件、一份关于香港青年媒体使用习惯的刊物,以及他们的信息。通过探索人们如何与数字媒体互动,项目强调在越来越喧嚣的世界中重获注意力控制的重要性。


青年设计才俊优异奖


许希恩

设计毕业生

服饰设计


许希恩是香港理工大学时装设计的应届毕业生,并曾在伦敦金斯顿大学交换。她的作品模糊了时尚与艺术、空间与时间之间的界限。许希恩的毕业设计系列「Iam rooted,butI flow」反映了她对文化、身份、空间和时间的探索,并为她赢得了2024年香港时装设计师协会创意大奖。


 


杰出作品:

Iam rooted,butI flow (2023-2024)– 该系列通过时尚设计探索身份的流动性与稳定性。许希恩运用了镜面与透明压克力,结合精致的刺绣,展现了个人身份、文化遗产与环境之间的复杂互动。该系列模糊了时装与艺术的界限,强调了概念性与美学元素的融合。


黄乐彤

在职设计师

传讯设计


黄乐彤从化学教师转型为动态图形设计师,并于2023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新加坡3dsenseMedia School,荣获优秀学生奖。黄乐彤在为期一年的课程中参与了从节目开场到品牌设计等多个项目,不断突破创意边界。


 


杰出作品:

三星堆x原神联动推广动画(2023)– 该项目将中华文明三星堆与热门游戏《原神》相结合,片段将历史文物与现代游戏文化相融合,营造出神秘而优雅的氛围。她对材质、灯光及设计细节的重点处理,使动画在视觉上极具吸引力,提升观众对文化遗产的兴趣。


刘姵伽

在职设计师

传讯设计


刘姵伽是一位成就斐然的时尚摄影师,其作品聚焦于人与空间环境的互动。她曾与多个国际时尚品牌合作,并为《麦路人》等重要影视作品拍摄剧照。她的摄影风格浪漫而富有地方文化色彩,创造出独特的视觉叙事。刘姵伽擅长将建筑空间与时尚融合,打造出视觉震撼且发人深省的影像。


 


杰出作品:

《麦路人》(2022)– 刘姵伽为《麦路人》拍摄剧照,记录了香港边缘社群的生活。她的摄影风格浪漫而真实,突显了角色的挣扎,精心构图的画面融合了都市现实主义与情感叙事。她的作品通过强大的视觉效果引发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廖成锴

在职设计师

产品及工业设计


廖成锴是一位自由产品设计师,致力于通过设计帮助有需要的人。他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和香港设计学院,其设计以简约与创新著称。廖成锴的作品屡获殊荣,包括2022年Indigo产品设计类(学生组)、红点2021最佳设计概念奖和2020年温州国际设计双年展文化创意设计类金奖等。


 


杰出作品:

原石中式餐具(2023)– 该系列将天然石材的美学与功能性设计相结合。符合人体工学的饭碗、叶形汤匙和六边形酱碟提升了用餐体验,展现了优雅的工艺。这一系列餐具展示了现代中式餐饮文化,并已实现量产,让更多人能够享受到其的设计魅力。


免责声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创产业发展处仅为本项目提供资助,除此之外并无参与项目。在本刊物/活动内(或由项目小组成员)表达的任何意见、研究成果、结论或建议,均不代表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体育及旅游局、文创产业发展处、「创意智优计划」秘书处或「创意智优计划」审核委员会的观点。

 

评论
相关文章
YOUNG现场|任宏伟:贯穿线
  • 2024-09-24
  • 作者:YOUNG美术馆
  • 13 0
+1